Tag Archives: Book
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节选
小王子
【法】圣埃克苏佩里/著
【中】胡雨苏/译
二十一
这时来了一只狐狸。
“你好。”狐狸说。
“你好。”小王子彬彬有礼地回答。他转过身子,但什么也没有看到。
“我在这儿呢,在苹果树底下……”那声音说。
“你是谁?”小王子问,“你真漂亮……”
“我是一只狐狸。”狐狸说。
“来跟我一起玩吧,”小王子向狐狸建议说,“我苦恼极了……”
“我不能跟你一起玩,”狐狸说,“我还没有被你驯养呢。”
“啊!对不起。”小王子说。
但是他思索了一阵子,又说道,
“‘驯养’是什么意思?”
“看来你不是本地人,”狐狸说,“你来寻找什么呢?”
“我来找人。”小王子说,“‘驯养’是什么意思?”
“人,”狐狸说道,“人有枪,他们打猎,这可真讨厌!他们也养鸡,这是他们唯一关心的事。你也找鸡吗?”
“不,”小王子说,“我是来找朋友的。‘驯养’是什么意思?”
“这是早就被人忘了的事情了,”狐狸说,“它的意思事,‘建立联系’。”
“建立联系?”
“当然啦。”狐狸说,“对我来说,你跟成千上万个小男孩一模一样。我不需要你,你也不需要我。对你来说,我跟成千上万只狐狸毫无差别。但是,如果你驯养了我,我们就谁也离不开谁了。那时候,我在世界上只有你,你在世界上只有我……”
“我有点明白了”小王子说道,“有一朵花……我想,她已经把我驯服了……”
“这是可能的。”狐狸说,“在这个星球上,可以说是无奇不有……”
“哎呀!这不是地球上的事。”小王子说道。
狐狸显露出非常惊奇的神色。
“在另一个星球上?”
“是的。”
“那个星球上有猎人吗?”
“没有。”
“这可真有意思!那么,有老母鸡吗?”
“没有。”
“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狐狸叹息道。
可是,狐狸又把话题转了回来:
“我的生活单调乏味:我捉鸡,人捉我。所有的鸡都一模一样,所有的人都一模一样。因此,我感到有些厌烦了。但是,如果你驯服了我,我的生活就会充满欢乐。我会分辨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脚步声。别的脚步声会叫我躲进洞里去,而唯独你的脚步声会像音乐一样,唤我出洞来。再说,你瞧瞧!你看见那边的麦田了吗?我从来不吃面包,小麦对我毫无用处。麦田也不会使我产生任何联想。这是多么可悲啊!但是,你又一头金黄色的头发。一旦你驯服了我,那将是多么美好啊!那金黄色的小麦会使我想起你来。于是就连那滚动在麦浪里的风声,也会叫我喜欢听的……”
狐狸说到这里就不作声了,它久久地看着小王子。
“请你……请你驯养我吧。”它说。
“我很想驯养你,”小王子回答,“但是我没有那么多时见。我得去寻找朋友,我还有很多事物要认识呢。”
“只有被人们驯服了的事物,才能为人们所认识。”狐狸说,“人们再也没有时间去认识别的什么事物了。他们总是到商人那里去买现成的东西。但是,由于世界上还没有出售朋友的商店,所以人也就没有朋友。要是你想交一个朋友的话,你就驯养我吧!”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小王子问。
“应该很耐心。”狐狸答道,“开头时你就这样坐在草地上,要离我稍远些。我偷眼看你,你什么也别说。言语是误会的根源。但是,你每天都可以坐得离我更近些……”
第二天,小王子又来了。
“最好在同一时间来。”狐狸说,“比如说你下午四点钟来,我从三点钟起就开始感到幸福了。愈是临近四点钟,我就愈是感到幸福。四点钟一到,我就会坐立不住,惴惴不安起来:我将发现幸福是有代价得!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该在什么时候做好心理准备了……这需要养成习惯。”
“什么叫习惯呢?”小王子问。
“这也是一件早被人忘掉了的事情。”狐狸说,“所谓习惯,就是使某一天不同于其他的日子,使某一时刻不同于其他的时刻。比如说,捉我的那些猎人们就有一个习惯。他们每星期四都和村里的姑娘们跳舞。于是,星期四就是一个美妙的日子!我外出散步,一直走到葡萄园。如果猎人们随便什么时候都跳舞,每天又都一个样,那么我也就没休息的日子了。”
就这样,小王子驯服了狐狸。分手的时候快要到了,狐狸说道:
“哎!我肯定会哭的。”
“这是你的过错”小王子说道,“我本来一点都不希望你难过的,可你偏偏要我驯服你……”
“是这样的。”狐狸说。
“你都要哭出来了。”小王子说。
“那当然。”狐狸说。
“可你什么好处还没有得到呢。”
“由于麦子颜色的缘故,我还是得到了好处。”狐狸说。
然后狐狸又说:
“你再去看看哪些玫瑰花吧。你一定会明白,你的那朵花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玫瑰。当你回来向我告别的时候,我将赠你一个秘密做礼物。”
于是小王子就跑去看那些玫瑰花。
“你们一点也不像我的那朵玫瑰花,你们还什么都不是呢。”小王子对她们说。“没有人驯养过你们,你们也没有驯服过任何人。你们就像我的狐狸过去那样,它那时只是一只与成千上万只狐狸一样的狐狸。可是,我现在已经和它交上了朋友,它现在就是世界上一只独一无二的狐狸了。”
这时,那些玫瑰花们感到很难为情。
“你们美丽,但是你们空虚。”小王子又对她们说道,“没有人能为你们去死。当然,一个普通的过路人会以为我的那朵玫瑰花和你们一样。但是,她单独一朵花就比你们全部都名贵。因为她是我浇灌的花。因为她是我放到玻璃罩下的。因为她是我用屏风保护起来的。因为她身上的毛毛虫(出了两三只变蝴蝶的幼虫外”都是我除掉的。因为我听过她倾诉愁苦或自夸自赞,有时甚至还倾听过她沉默无言。因为她是我的玫瑰花。”
小王子又回到了狐狸身边。
“再见。”他说。
“再见。”狐狸说,“这就是我的秘密,它很简单:只有心灵才能洞察一切,肉眼是看不见事物本质的。”
“肉眼是看不见事物的本质。”小王子重复着这句话,要把它记在心间。
“正因为你在你的玫瑰身上花费了时间,这才使她变得如此名贵。”
“正因为我在我的玫瑰身上花费了时间……”小王子重复着这句话,要把它记在心间。
“人们已经忘记了这个真理,”狐狸说,“但是你不应忘记它。你要对你驯养过的一切永远负责,你要对你的那朵玫瑰花负责……”
“我要对我的那朵玫瑰花负责……”小王子重复着,要把它记在心间。
齐亮键盘录入于2004年2月6日23:53
钱穆《国史新论》读后随笔
2003年1月7日夜开始写的
很长时间没有静下心来好好看书了。在一个朋友的激励下,重新在工作之余拾起书本。当时朋友的建议是先看一本薄一些的书,最好在一个晚上坚持看完,这样坚持下去,就可以逐渐把读书的习惯形成。翻遍自己的书,选出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应该是很薄的书中,最有兴趣看完的了,最后是坚持了三个晚上把这本书看完的。看的过程中觉得不是很适应译文,也许是译者距离现在有一段时间了,词语方面觉得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所以当时也没记录下来什么东西,争取以后重读此书的时候再说吧。
读的第二本书就是钱穆的《国史新论》,虽然越读的多一些,越觉得自己了解的东西太少,但一方面应朋友之请,写点东西向她介绍这本书,另一方面权当读书笔记之类的东西,所以决定写下点什么。
我读的是2001年6月三联书店的版本,书中共有十四章。
书中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反对很多人按照研究西方历史,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社会阶段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作者逐个朝代进行分析,并与西方常提到的封建社会进行对比,体现了中国历史的特色,并非一些人所讲的完全的黑暗的封建统治。另外作者拿中国和西欧进行对比。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如果都是那么黑暗,她是怎么过来的呢?其中必有其可以吸收的地方。
“故中国历史实可谓有社会有国家,其言盛衰兴亡,盛衰乃指社会言,而兴亡则指国家言。但亡后复有兴,衰后复有盛。以观西洋史,则实当可谓有社会无国家,故西洋史各地有盛衰无兴亡。”(P55)
“今再深一层言之,亦可谓西方文化,实仅停止在社会财货生活一阶段上,并未能进入更高层,如中国人所谓治国、平天下,大群集体人生中之政治道义阶段上去”。(P56)
大致的感觉,作者认为西方人的社会可能是由“人性本恶”这一理论发展而来,所以才会出现诸多法律来限制人的行为,另一方面,西方社会特别的突出了人的物质性,特别的注重物质文明的发展,强调人的个性等等,所以西方人更外露。而中国人的社会可能是由“人性本善”这一理论发展而来,比较注重责任,突出了人的精神性,强调人的个人修养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可以说注重的是人的精神文明的发展,所以中国人更内敛。
西方人好像选择革命多一些,但是他们那里并不是总在一个国家里革命,比如荷兰革命了,荷兰一度非常强盛,后来西班牙革命了,西班牙就上去了,再后来英国革命了,英国就最强大了,再后来就是美国了,就是说在西方,一个国家革命了,那么那个国家就会获得一个飞速发展的机会,但是好像只有这一次,而不是革命一次就可以强盛一次的。而中国历史的发展,朝代的更替,从治理国家的角度看,变化没有西方那么大,但是中国每个朝代都会盛衰的过程,作为整个中国,她始终有盛的机会,而且并不会一直衰下去。
另外一个观点就是中国社会的阶层应该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农工商大家应该都很清楚了,士是中国特有的阶层,他们很特殊,平时也许会从事农工商这类的职业,但按中国历史来说,从事农的机会更多些,他们利用闲暇时间(诸如农闲)进行文化学习,他们也可能会从事教师这一行业。在中国士这个阶层自己进行学习,然后可以利用国家给予的“学而优则仕”的机会进入政府,从而实现他们的抱负。另外书中还提到了“皇帝”其实就是士阶层的一部分。
书中还提到中国并没有像西方那样的基督教或者伊斯兰教什么的,她的儒教只能说是一种人道教,教人们日常的行为准则等诸如此类的,但并不会直接和其它宗教发生冲突。比如历史上佛教进入中国,其实就是经过了中国的改变之后才进入了中国,和原来的佛教已有很大的不同。作者也提到了近现代,西学进入中国,那么可能会又是一次改变,肯定会有人把这些西学和中国的传统进行融合,适合中国以后,才会在中国大地上传播,一味的只学西方将不是中国的道路。
书中还比较了儒、道、墨等家,其中印象较深的就是儒家讲如何治理国家,应该算是有为了。而道家讲无为而治其实也是一种治理的方法,所以说从宗上来讲还是一致的。
另外一个提到的就是,中国的士除了自己学之外,还要出行,讲学,一方面可以向其它人进行学习,另一方面也是在影响其它人。即使像道家中人,虽然他们自己并不出行,但是还是要有弟子、朋友来到他们的住处进行讨论学习。
书中提到了中国的历史统治中也存在一些权力制约机制,皇帝下有宰相,宰相下有副宰相(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下有御史丞和御史中丞,“中丞是处内廷的。换言之,御史丞监察外朝,即政府。御史中丞监察内朝,即皇室。”形成了皇帝、宰相、御史中丞这样一个三角监督机制。另外还提到了“在汉代六百石俸的州刺史,可以监察二千石俸的郡太守。”(P101)但是这样的监督机制并没有完全贯穿中国整个历史,尤其是到了清朝,皇帝极端集权,破坏了这一机制。
书中对中国历史各朝代中士的具体情况以及政府如何选拔人才的机制进行了介绍,尤其是介绍了中国考试制度的来历,认为它就是选举制度的一个变形。
另一个就是乱世出的人才就多,尤其是特别出色的,按我的理解,如果社会非常稳定,那么一个人的一生周围环境就会比较稳定,那么他的学习就比较固定,虽有发展,但不会太大,所以人表现出来的影响就要小的多。但是如果社会处于变换阶段,相当多的人周围环境会发生剧烈变化,那么其中的一部分人就会因为这样的环境变化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或者说他们的实践机会也比原来要多得多了,所以他们中的一部分就可以表现的更加出色了,更加有影响力了。所以才会出现让人感觉到乱世人才多多的印象。
书中还提到了三个圣人。“孟子所举的三圣人,三种不同性格。一是‘任’,近似‘狂者进取’。一是‘清’,近似‘狷者有所不为’。此两种性格正相反。孟子又举一种,非狂非狷,而是一个‘和’。柳下惠之和,像是一中道,而仍有其特立独行之处。此三种性格,缺如一三角形,各据一角尖。”(P320)这三个人就是伯夷、伊尹、柳下惠。
“中国文化传统上有一特殊之点,即对文武观念向不作严格之区分。”也就是说士就应该习武、懂武,乃至向孙子那样的大家。
作者还讲到,西方人研究东西总是把它们划分的很细,有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感觉,而中国的东西,很多都是在一起的,比如学习文学、历史、哲学等等,都不能回避中国那多多的历史典籍,其中记录了很多东西。另外,中国的士除了修身齐家治天下之外,搞别的东西也有,比如科学的东西,但他们都不会一味只钻研那些,就好像不会钻牛角尖一样,他们始终会回到修身齐家治天下的。
就暂且写到这里了吧。